交通部要求 Uber 在台灣需轉型成多元計程車隊,距離官方給出的合法期限— 10 月 6 日,時間已不到一個月,卻仍有約 8 千名駕駛尚未取得計程車執業登記證。
交通部表態將盡量協助 Uber 駕駛加入多元計程車,對 Uber 來說絕非壞事,問題在成為「小黃司機」後,這些人是否還能有相同收入?當自身權益受損時,現在的戰友也可能會翻臉,Uber也對此法案提出抗議。
以美國為例,加州眾議院根據當地最高法院判決 ,推動一項「第五號法案」(Assembly Bill 5),要求Uber 和 Lyft 等網路叫車平台業者必須將司機列為正式員工,而非代聘或合約身份。
由於這項法案很可能會順利闖關,《紐約時報》撰文分析,若 Uber等公司依照正式員工身份提供駕駛薪資、福利,將增加兩至三成成本。
這也讓依靠大量駕駛人才能生存的網路公司相當緊張,包含 Uber、Lyft 和外送平台業者 DoorDash 等業者共投入 9000 萬美元(約新台幣 28.1 億元),打算推動公投另闢新法,提供如:職災保護、載客期間會有21美元的底薪保障等福利。
自Uber成為上市公司後,他們在世界各地面對的挑戰,逐漸從商業模式是否合法,轉變成能否提供股東、駕駛人更多權益。
報導來源:數位時代